【马说练习及答案】《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不被赏识的感慨。本文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常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作为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要篇目。
一、原文节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词语解释
1. 伯乐:古代传说中善于相马的人,后比喻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的人。
2. 骈死:并列而死,指一起死在马厩里。
3. 槽枥:马槽和木架,泛指马匹的栖息地。
4. 食(sì):喂养。
5. 见(xiàn):同“现”,表现出来。
6. 策:用鞭子打。
7. 道:方法、规律。
8. 材:才能、能力。
9. 通其意:明白它的意思。
三、句子翻译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只要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2.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常会有,但伯乐却不常有。
3.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能在奴隶的手里受辱,和普通马一样死在马厩中。
4. 不以千里称也。
不被称作千里马。
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6.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喂得太少。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匹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才华也无法表现出来。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就连普通的马都比不上,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9.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发挥它的才能,它叫的时候也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10.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11.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还是真的不了解千里马啊!
四、内容理解
本文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了人才需要被发现和重用的道理。作者借“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借“伯乐”比喻能够识别人才的人。文章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人才被埋没、不被重视的不满和惋惜。
五、问题与答案
1.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文章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了人才需要被发现和重用的道理,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同情与不满。
2.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现实中真正能识别人才的人很少,导致很多人才无法被发现和重用。
3. 文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反映了统治者或管理者缺乏识人之明,不能合理使用人才,导致人才被浪费。
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与无奈,以及对社会不识人才的批评。
5.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伯乐”的理解。
答:在现代社会,“伯乐”可以指那些能够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人,如领导、导师、教育者等。他们对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至关重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六、拓展延伸
《马说》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它启发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千里马”,也要积极寻找“伯乐”,同时更要具备发现人才的眼光和胸怀。
结语:
《马说》虽短,却寓意深远。它提醒我们:人才难得,识才更难;唯有知人善任,方能人尽其才,国运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