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古诗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其中,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不仅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非常适合用于课堂教学。
本课件以“古诗《题西林壁》”为主题,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并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以下为该课件的设计思路与内容安排: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生字词的读音与含义。
- 了解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 能力目标
-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通过诗句体会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 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的哲理。
-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感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庐山图片或视频,引出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你见过庐山吗?你觉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发学生联想与讨论。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与节奏。
- 介绍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
3. 精读品析(15分钟)
逐句讲解诗句,结合插图和动画辅助理解: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引导学生想象庐山的多变姿态,体会“角度不同,景象各异”的道理。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设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看不见庐山的全貌?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分组讨论: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身在其中”的情况?比如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想,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
5.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旨,强调“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提升自我认知与处事能力。
四、课件设计亮点
- 图文并茂:使用庐山实景图片、动画演示,增强画面感。
- 互动性强:设置问答环节、小组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 拓展丰富: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五、板书设计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换个角度看问题,才能看清事物全貌。
```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2. 写一篇小短文,谈谈自己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解。
通过本课件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还能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生与世界的关系,真正实现“以诗育人”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