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范本》(15页)】一、总则
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及所属各项目现场的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生产、经营、办公场所及相关活动中的安全隐患识别、评估、整改及跟踪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备、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三、职责分工
1. 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隐患排查工作的开展,并监督隐患治理落实情况。
2. 各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定期组织本部门开展隐患自查。
3.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隐患排查工作的具体实施,建立隐患台账,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落实。
4. 员工有义务主动发现并报告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积极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四、隐患分类与分级
1. 隐患按性质分为:设备设施类、作业环境类、管理流程类、人员行为类等。
2. 按严重程度分为:一般隐患、较大隐患、重大隐患三级。
- 一般隐患:对安全生产影响较小,可立即整改;
- 较大隐患:需一定时间整改,可能引发事故;
- 重大隐患: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需专项治理。
五、隐患排查方式
1. 日常检查:由各部门负责人或安全员每日进行巡查,记录发现的问题。
2. 专项检查:针对特定时段、重点区域或关键环节开展专项排查。
3. 季度综合检查:由安全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全面检查。
4. 外部检查: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第三方机构等的监督检查。
六、隐患排查内容
1. 设备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老化、损坏等问题;
2. 作业场所是否存在危险源、有害因素;
3. 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有效;
4. 员工操作是否符合安全规程;
5. 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
6. 应急预案是否完善,演练是否到位。
七、隐患治理流程
1. 发现隐患后,应及时上报至安全管理部门;
2. 安全管理部门对隐患进行评估,确定等级和治理措施;
3. 制定整改计划,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和验收标准;
4. 实施整改,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5. 整改完成后,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验收,确认隐患消除;
6. 对未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隐患,应持续跟进直至解决。
八、隐患信息管理
1. 建立隐患台账,详细记录隐患发现时间、地点、类型、责任部门、整改情况等信息;
2. 定期汇总分析隐患数据,识别共性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 隐患信息应纳入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管理。
九、考核与奖惩
1. 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纳入部门及个人绩效考核;
2. 对在隐患排查中表现突出、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对因失职、渎职导致隐患未及时发现或整改不力的,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或行政处分。
十、培训与宣传
1. 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安全知识培训,提升全员安全意识;
2. 通过宣传栏、内部刊物、会议等形式普及隐患排查治理知识;
3. 开展“隐患随手拍”、“安全标兵”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十一、应急预案与响应
1. 结合隐患排查结果,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对突发性隐患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控制事态发展。
十二、持续改进
1. 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2. 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隐患排查机制;
3. 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隐患排查治理水平。
十三、附则
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解释;
2. 各部门可根据本制度制定实施细则,报安全管理部门备案;
3. 本制度作为公司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员工应严格遵守。
十四、附件
1. 隐患排查记录表
2. 隐患整改通知书
3. 隐患台账模板
4. 安全检查评分标准
5. 应急预案目录
十五、结语
隐患排查治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形成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治理的良好局面。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强化执行、提升意识,为企业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