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反十九畏的原文和注解是什么】在中医用药中,“十八反”与“十九畏”是古代医家总结出的重要配伍禁忌,用于指导临床用药时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这两项内容虽非《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中的明确记载,但自唐代以来逐渐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中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以下是对“十八反”与“十九畏”的原文及注解的整理与归纳,便于读者理解其含义与应用。
一、十八反
“十八反”是指十八种药物之间存在相互对立的关系,通常认为这些药物若同时使用,可能会引起药效降低或产生毒性反应。以下是“十八反”的具体
药物对 | 原文出处 | 注解 |
甘草反甘遂 | 《本草经集注》 | 甘草与甘遂同用,可能影响药效或引发不良反应 |
甘草反大戟 | 《本草经集注》 | 同上,两者合用不宜 |
甘草反芫花 | 《本草经集注》 | 可能导致胃肠不适 |
乌头反贝母 | 《本草经集注》 | 乌头性烈,贝母性润,二者相克 |
乌头反瓜蒌 | 《本草经集注》 | 乌头与瓜蒌同用,易致中毒 |
乌头反半夏 | 《本草经集注》 | 乌头与半夏同用,可能加重副作用 |
乌头反白蔹 | 《本草经集注》 | 乌头与白蔹同用,药性冲突 |
乌头反白芨 | 《本草经集注》 | 同上,药性不协 |
甘遂反京大戟 | 《本草经集注》 | 两者均为泻下峻药,合用可能伤正气 |
甘遂反芫花 | 《本草经集注》 | 同上,可能增强毒性 |
海藻反甘草 | 《本草经集注》 | 海藻性寒,甘草性平,合用可能影响脾胃功能 |
大戟反甘草 | 《本草经集注》 | 同上,药性不和 |
芫花反甘草 | 《本草经集注》 | 同上,药性冲突 |
人参反五灵脂 | 《本草纲目》 | 人参补气,五灵脂活血,合用可能影响疗效 |
玄参反五灵脂 | 《本草纲目》 | 同上,药性不调 |
丹参反五灵脂 | 《本草纲目》 | 同上,可能降低药效 |
白及反甘草 | 《本草纲目》 | 白及敛肺,甘草和中,合用可能影响效果 |
麻黄反石膏 | 《本草纲目》 | 麻黄发汗,石膏清热,合用可能失衡 |
> 注解说明:以上“十八反”多为历代医家经验总结,现代临床中是否完全禁用尚有争议。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辨证施治原则灵活运用。
二、十九畏
“十九畏”则是指十九种药物之间存在“相畏”关系,即一种药物会削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或使其作用减弱,甚至产生毒性。这是对药物间配伍关系的进一步细化。
药物对 | 原文出处 | 注解 |
硫黄畏朴硝 | 《本草纲目》 | 硫黄性热,朴硝性寒,两者相克 |
水银畏砒霜 | 《本草纲目》 | 水银与砒霜同用,可能产生剧毒 |
狼毒畏密陀僧 | 《本草纲目》 | 狼毒有毒,密陀僧亦具毒性,合用风险大 |
巴豆畏牵牛 | 《本草纲目》 | 巴豆峻下,牵牛利水,合用可能伤正气 |
丁香畏郁金 | 《本草纲目》 | 丁香温燥,郁金行气,合用可能影响效果 |
川乌、草乌畏犀角 | 《本草纲目》 | 乌头类药物与犀角同用,可能增强毒性 |
人参畏五灵脂 | 《本草纲目》 | 人参补气,五灵脂活血,合用可能降低药效 |
玄参畏五灵脂 | 《本草纲目》 | 同上 |
丹参畏五灵脂 | 《本草纲目》 | 同上 |
当归畏浓朴 | 《本草纲目》 | 当归养血,浓朴理气,合用可能影响气血运行 |
石膏畏知母 | 《本草纲目》 | 二者皆清热,合用可能过凉伤胃 |
黄连畏木香 | 《本草纲目》 | 黄连苦寒,木香辛温,合用可能失衡 |
附子畏犀角 | 《本草纲目》 | 附子温阳,犀角清热,合用可能冲突 |
陈皮畏青黛 | 《本草纲目》 | 陈皮理气,青黛清热,合用可能影响功效 |
朱砂畏磁石 | 《本草纲目》 | 朱砂安神,磁石镇惊,合用可能影响疗效 |
麻黄畏石膏 | 《本草纲目》 | 同上 |
石决明畏川贝母 | 《本草纲目》 | 石决明平肝,川贝母清肺,合用可能冲突 |
芒硝畏三棱 | 《本草纲目》 | 芒硝软坚,三棱破血,合用可能伤正气 |
官桂畏赤石脂 | 《本草纲目》 | 官桂温中,赤石脂涩肠,合用可能影响消化功能 |
> 注解说明:“十九畏”强调的是药物之间的“相畏”关系,即一种药物会抑制另一种药物的作用。现代临床中,这些配伍禁忌更多作为参考,实际应用需结合患者体质和病情综合判断。
总结
“十八反”与“十九畏”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药物配伍禁忌的重要理论,虽然部分观点在现代研究中仍存争议,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医生在开方时应谨慎对待这些禁忌,合理搭配药物,以确保安全有效。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药物的性味归经及临床应用,建议查阅《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文献,或咨询专业中医师。
以上就是【十八反十九畏的原文和注解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