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以鄙远的鄙是什么意思】在古代汉语中,“越国以鄙远”这句话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历史经典名篇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跨越别国(晋国)来统治远方的国家(郑国)。”其中“鄙”字是关键,理解其含义对于把握整句话的语义至关重要。
一、
“越国以鄙远”的“鄙”字,在这里不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卑鄙”或“轻视”之意,而是指“边邑”或“边地”。这里的“鄙远”可以理解为“把远方的土地作为边邑”,即通过军事或政治手段控制远方的领土。
因此,“越国以鄙远”的完整意思是:跨越一个国家(如晋国),去管理另一个遥远的国家(如郑国),这种做法在当时被认为是不现实且危险的,因为距离太远,难以有效控制。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含义 | 在句中的解释 | 拓展说明 |
| 越国 | 跨越别国 | 指越过晋国 | 表示地理上的跨越 |
| 以 | 相当于“而” | 表示目的或方式 | 引出后面的动词结构 |
| 鄙 | 边邑、边地 | 把远方的土地当作边邑 | 古代对边远地区的管理方式 |
| 远 | 遥远的 | 指郑国 | 与“近”相对,表示地理位置的遥远 |
三、补充说明
“鄙”在古文中常有多种用法:
- 名词:指边邑、边境地区,如“边鄙之地”。
- 动词:意为“轻视”或“看不起”,如“人轻吾乡鄙”。
- 形容词:表示粗俗、浅陋,如“鄙人”。
但在“越国以鄙远”这一句中,显然使用的是“边邑”的意思,属于名词用法,而非贬义。
四、结语
“越国以鄙远”的“鄙”字,准确来说是指“边邑”或“边地”,整个句子表达了古代外交和军事策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远距离控制的困难与风险。了解这个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