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的解译】“同仇敌忾”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共同敌人或不公时,团结一致、情绪激昂、决心抗争的状态。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背景,强调的是集体意志和精神力量。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与分析。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同仇敌忾 |
| 拼音 | tóng chóu dí kài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同仇敌忾,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
| 字面意思 | 共同的仇恨,强烈的愤怒;指大家对敌人有相同的憎恨和反抗情绪。 |
| 引申意义 | 形容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或不公正的行为。 |
二、用法与语境
“同仇敌忾”多用于描述群体行为,尤其在国家、民族、组织等层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行动力。例如:
- 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抵抗侵略。
- 社会运动:在面对不公时,民众“同仇敌忾”,发起抗议或改革。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英雄人物或集体意识的觉醒。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词语 |
| 近义词 | 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
| 反义词 | 背信弃义、各自为政、分崩离析 |
四、实际应用示例
1. 新闻报道中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灾区。”
2. 影视作品中
在电影《集结号》中,战士们在战斗中“同仇敌忾”,展现了极强的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
3. 日常生活中
“面对公司内部的腐败现象,员工们‘同仇敌忾’,联合向高层反映问题。”
五、总结
“同仇敌忾”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危机时的团结与坚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同仇敌忾”的精神始终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结合了成语的基本信息、使用场景及文化内涵,避免AI生成痕迹,力求通俗易懂、结构清晰。
以上就是【同仇敌忾的解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