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简文 > 精选范文 >

国风豳风.七月全文解释及赏析

2025-07-05 10:32:45

问题描述:

国风豳风.七月全文解释及赏析,急到失眠,求好心人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5 10:32:45

国风豳风.七月全文解释及赏析】《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中一篇极具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作品,出自《诗经·国风》部分,属于“豳风”中的代表作。全诗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描绘了古代农耕社会的日常生活、季节变化以及人们在一年四季中的劳作与生活状态,展现了周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一、原文

《七月》全文如下: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萧兮肃兮,风其吹汝,蟋蟀在堂,役车既驾。

> 丈夫四方,妻孥相随。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五月鸣蜩,六月莎鸡振羽。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萧兮肃兮,风其吹汝,蟋蟀在堂,役车既驾。

> 丈夫四方,妻孥相随。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 悉皆敛藏,不遑启处。

>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 获稻有年,百谷盈箱。

>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有物有则,天命靡常。

> 常服于道,无毁于家。

二、全文解释

这首诗以时间为线索,按季节顺序叙述了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和家庭生活。开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七月火星西沉,天气转凉,到了九月就要开始准备冬衣。接着描述了冬天的寒冷,以及农民在寒冬中劳作的艰辛。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是指正月初三开始耕田,初四开始种地。他们带着妻子儿女一起到田里劳作,田官也来巡视,表示对农事的重视。

诗中还描写了春天的景象:“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阳光明媚,黄莺啼叫。女子们拿着竹筐去采桑叶,为养蚕做准备。她们在田间劳作,心情却因思念而悲伤,甚至担心会和贵族公子一同归来(指被征召)。

随着季节的推移,夏秋时节的农活逐渐增多,如收割庄稼、打谷、储粮等。最后进入冬季,人们忙碌于收成与庆祝,饮酒欢庆丰收,同时不忘祖先的教导,注重道德修养。

三、艺术特色与赏析

1. 结构严谨,时间清晰

全诗按照“一之日、二之日……”的纪年方式,清晰地展现了四季更替与农事安排,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精确把握。

2. 语言质朴,富有画面感

诗句简洁明了,用词朴实,如“七月流火”、“蟋蟀入我床下”等,生动地描绘出农村生活的日常场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3. 情感真挚,反映民生

诗中不仅写劳动的辛苦,也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渴望与对未来的希望。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道出了贫苦百姓的无奈;“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则抒发了远行者的思乡之情。

4. 思想深刻,蕴含哲理

结尾部分提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强调了孝道与修身的重要性,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影响。

四、总结

《国风·豳风·七月》不仅是一首描写农耕生活的诗篇,更是一部反映古代社会风貌与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它以平实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道德的追求。作为《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它至今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