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4测量降水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降水量,知道如何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能正确读取数据。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使用雨量器测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正确读取雨量器中的水位,理解降水量单位“毫米”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 雨量器(可自制或购买)
- 直尺、记录表
- 教学课件、图片资料
-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瓶、刻度纸、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下雨的时候,雨水会积在什么地方吗?我们怎么知道下了一场雨有多少呢?”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降水量”这一概念。
播放一段关于降水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直观认识降水量。
2. 新知讲解(10分钟)
- 什么是降水量?
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雨水总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表示。
- 如何测量降水量?
教师展示雨量器模型,介绍其结构:一个圆筒形的容器,顶部有开口,内部有刻度线,用于测量雨水的高度。
- 演示测量方法:
教师现场演示如何将雨量器放置在开阔、无遮挡的地方,等待雨水进入后,用直尺测量水位高度,并记录数据。
3. 小组实践活动(15分钟)
-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发放简易雨量器(可用塑料瓶代替),指导学生按照步骤操作。
- 学生轮流测量并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操作规范。
-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雨量器放的位置不同,测得的结果会不会一样?为什么?”
4.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什么是降水量、如何测量、测量单位是什么。
- 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5. 布置作业(5分钟)
- 观察一周内的天气情况,记录每天的降水量(可结合家庭中的简易雨量器)。
- 完成练习册第3课相关内容。
六、板书设计:
```
测量降水量
1. 什么是降水量?
- 一定时间内降下的雨水总量
- 单位:毫米(mm)
2. 如何测量?
- 使用雨量器
- 放在无遮挡处
- 测量水位高度
3. 注意事项:
- 雨量器要垂直放置
- 记录数据要准确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了降水量的概念及测量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需加强指导,今后应进一步优化实验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基于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写,适用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测量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