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芙蕖》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李渔,清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以其幽默风趣的文风和对生活美学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在《闲情偶寄》中撰写的《芙蕖》,是一篇描写荷花的散文,虽篇幅不长,却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细致观察与深情寄托。
一、原文
芙蕖,花之君子者也。其香清而远,其色淡而雅,其形柔而美。不以艳丽争宠,不以浓烈夺目。生于浊水之中,而不染;立于风露之下,而不凋。其根藏于泥,其叶浮于水面,其花出于水中,其实结于茎上。人或爱其色,或悦其香,或赏其形,或慕其质。然吾独爱其不争、不媚、不骄、不躁之性,故常植之于庭,以自娱。
二、注释
- 芙蕖:即荷花,古称“芙蓉”、“芙蕖”,是水生植物,象征高洁。
- 花之君子者也:比喻荷花如君子般品格高尚。
- 清而远:香气清幽,能飘得很远。
- 淡而雅:颜色素雅,不艳丽。
- 柔而美:形态柔和美丽。
- 不以艳丽争宠:不靠鲜艳的颜色去博取他人喜爱。
- 不以浓烈夺目:不靠浓烈的香气吸引眼球。
- 浊水之中,而不染:生长在浑浊的水中却不被污染。
- 风露之下,而不凋:经历风雨露水仍不凋谢。
- 根藏于泥:荷花的根系埋在泥土中。
- 叶浮于水面:荷叶漂浮在水面上。
- 花出于水中:花朵从水中生长出来。
- 实结于茎上:果实长在茎上。
- 不争、不媚、不骄、不躁之性:指荷花不争斗、不讨好、不骄傲、不急躁的品质。
三、译文
荷花,是花中的君子。它的香气清幽而遥远,颜色淡雅而美丽,形态柔美而动人。它不靠艳丽的颜色去争宠,也不靠浓烈的香味来引人注目。它生长在浑浊的水中,却不受污染;站立在风霜雨露中,依然不凋谢。它的根藏在泥土里,叶子浮在水面上,花朵从水中绽放,果实则结在茎上。人们有的喜欢它的颜色,有的欣赏它的香气,有的赞美它的形态,有的敬仰它的本质。但我特别喜爱它那种不争、不媚、不骄、不躁的品性,因此常常在庭院中种植它,以自得其乐。
四、赏析
《芙蕖》一文,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意。李渔通过对荷花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现了荷花的自然之美,更赋予了它人格化的特质——“君子”的象征。他将荷花比作君子,强调其“不争、不媚、不骄、不躁”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句式工整,富有节奏感,体现出李渔一贯的文风:既不失典雅,又通俗易懂。同时,他对荷花的描写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物抒怀,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赞美与自我修养的追求。
在清代文人中,李渔的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与哲理思考,《芙蕖》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它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思索与寄托。
结语:
《芙蕖》虽为一篇小文,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生智慧。李渔以荷花为镜,映照出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启发我们在纷繁世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