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简介: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南宋著名词人陈与义的作品。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词风清丽婉约,情感真挚,尤其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作者晚年,当时他已历经战乱、漂泊,人生境遇大不如前。一次夜晚独自登上小楼,望着窗外的夜色,不禁回忆起当年在洛阳(“洛中”)与友人共饮、赏景、吹笛的欢乐时光。昔日的豪情壮志,如今却成过眼云烟,令人唏嘘不已。
译文:
记得当年在午桥上饮酒,座中多是英雄豪杰。
长长的水道载着月光悄然流逝。
在杏花稀疏的影子中,我们吹着笛子直到天亮。
二十多年过去,仿佛一场梦,虽然我还活着,却让人感到震惊。
如今我闲来登上小楼,看看雨后的晴空。
古往今来的许多事情,都只能在谈笑中度过。
赏析:
这首词以极简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深沉的历史画卷。全词分为两段,前段描绘昔日的繁华与欢愉,后段则转向现实的孤寂与感慨。
-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开篇即点明回忆的主题,午桥是洛阳名地,桥上饮酒是当年文人雅士的常见活动,词人借此引出对往日朋友的怀念。
- “长沟流月去无声”:这一句极具画面感,月光随着水流缓缓逝去,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
-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是整首词中最美的意境之一,杏花盛开,月光下笛声悠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浪漫的氛围,也暗示了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
- “二十余年如一梦”:这是全词的转折点,由回忆转入现实,时间的流逝让一切变得虚幻,令人不胜感慨。
- “此身虽在堪惊”:词人虽还活着,但经历了太多的变故,内心充满不安与恐惧。
- “闲登小阁看新晴”:一个“闲”字,透露出词人的落寞与无奈,他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独自登高远望。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结尾一句,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高潮。面对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无常,词人选择用淡然一笑来面对,表现出一种超脱与豁达。
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词中既有对往事的深情回忆,也有对现实的冷静观察,情景相融,情感真挚。
2. 语言简练:全词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辞藻,却能传达深刻的情感。
3. 结构紧凑:上下片对比鲜明,从昔日的辉煌到今日的落寞,层层递进,富有层次感。
4. 意境深远:词中所营造的“杏花疏影”、“吹笛天明”等意象,既美又含蓄,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空间。
结语: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不仅是一首怀旧之作,更是一首关于人生感悟的哲理词。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唯有内心的宁静与豁达,才是面对风雨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