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阳光》教学片断及反思)】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一直是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近日,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文《阳光》一课时,我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努力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课堂伊始,我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讲解,而是以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开场。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语言描述他们感受到的阳光——有的说温暖,有的说明亮,还有的说像妈妈的手轻轻抚摸。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也对“阳光”这一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鼓励他们边读边想象阳光带来的变化。在朗读过程中,我适时提出问题:“阳光照在田野上,田野会变成什么样子?”“阳光洒在小河里,河水有什么变化?”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为了加深理解,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阳光下的世界”图画,并进行展示和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不仅画出了阳光下的田野、河流,还加入了自己对阳光的理解与感受。比如有学生画了一只小兔子在阳光下奔跑,旁边写着“阳光让我快乐”。这样的表达,正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体现。
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首先,我认为“动”和“活”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活动环节,而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活动。其次,教师的角色应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最后,我也意识到,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活动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索和优化。
总之,《阳光》这一课的教学实践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